• 欢迎来到上海启课自考网!为考生提供上海自考信息服务,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上海教育考试院www.shmeea.edu.cn为准

自考热线:021-65378891

距25年4月上海自考第二周已经开始

距2504期上海自考成绩查询30

所在位置:上海自考 > 教育资讯> 甘肃省自考办“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

甘肃省自考办“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

时间: 2006-10-20 10:02:00    文章来源:上海自考   作者:z老师   点击:

  为贯彻落实全国考委五届二次会议、省考委五届二次会议精神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精神,特制定《甘肃省自考办“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五”时期自考工作回顾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五”时期,我省自考工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主动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坚持为“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服务的指导思想。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挖掘自身潜力的机会,为我省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各级自考机构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用改革和发展的思路解决和克服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和种种困难,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截止2005年底,学历教育考试累计报考人数达到385万人次,在籍考生38万余人,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20.4万人;非学历证书考试由2003年的5.3万人发展到2005年的8.3万人,累计报考30万人次,已成为促进自学考试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考专业设置更趋合理,向多学科、多层次发展。至十五末,全省自学考试共开考专业12大类,112个专业。专业设置更趋合理,与部门行业合作考试步入多样化,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自考命题工作得到加强,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得到改善,命题工作逐步规范,质量得到保证,成立全国自学考试兰州命题中心的条件基本成熟,考务考籍管理不断加强,考风考纪良好,考试安全保密工作落到实处。

  2005年4月,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全国考办对我省自学考试考务考籍管理质量的评审。正式评审之前,省教育厅制定了《关于在我省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务考籍质量评审工作要求》,严格按照全国考办规定的要求组织实施考试,为接受全国评审,全省各级自考机构、主考院校展开自评、自查、自纠工作;加强对全省自学考试规章制度、基础设施、考务管理的整改。经过整改,全省考务考籍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试卷保密室建设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安全保密措施落到实处。通过全国考办对我省考务考籍管理质量进行评审,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目的。评审工作大大促进了全省自学考试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建成甘肃自学考试办公(网络)系统,完善和丰富了甘肃自考内部办公信息网的功能,与对外服务网建立了自学考试日常工作与信息服务平台,与全国考办、各市(州)考办和主考院校、各兄弟省(市)考办之间实现网络互联和有限信息系统共享,实现了办公管理的网络化、电子化,逐步推进无纸化办公。实现了考试计划、考务、考籍等各种环节信息的计算机管理。

  宣传和理论研究取得新成就。自考宣传工作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自考新闻发布会制度已基本形成。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对自考的宣传,正确引导舆论导向,营造有利于自考改革和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2004年召开了第三届全省自考理论研讨会,收到论文73篇,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将论文汇编出版。完成了3个全国教育考试“十五”科研课题,并通过成果鉴定;完成了省列7个研究课题的结题工作。理论研究工作的加强,促进了全省自考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考试管理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考试机构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得到改进;自考综合大楼落成,极大的改善了办公环境,为自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迫切需要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业人才和大批拔尖人才,巨大的人力资源开发需求是自考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劳动者资格准入制度的建立使得考生群体日益扩大,考试类型日益增多;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为自考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WTO框架下教育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开放,为自考事业向国际拓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当前,自考事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要求进一步发挥考试的科学导向作用,在社会诚信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社会对考试科学性、权威性、公正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各项管理和业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经验,科学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一五”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十一五”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及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坚持科学发展观,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推动自考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考试的安全和质量为根本,实施依法治考,突出服务理念、牢固树立以“考生为本”的观念,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办人民满意的考试。

  坚持以自考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科研为先导,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为主线,注重能力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带动发展模式的转变,提升考试的专业化水平。

  坚持合作共赢,理顺关系、合理定位、整合发展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主考院校和市州考试机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促进自考事业繁荣发展。

  (二)“十一五”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考试规模的优势转变为考试研究与应用上的强势,在切实做好考试品牌的基础上,拓宽考试服务的领域和范围,更多地为社会提供考试测评服务,达到“科学、公平、安全、准确、规范”的要求。管理和业务工作由依赖经验的基础上,转到提高科学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程度上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考试机构具备评估、导向、咨询功能,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提供基于考试的评价服务。

  1、加强命题管理,准确把握标准,积极争取省人事厅等部门的支持,如期成立全国自学考试“兰州命题中心”,充分发挥命题中心作用。命题是自考质量体系的核心环节,积极稳妥地推进兰州命题中心建设是命题工作的重点,加强命题队伍建设,抓好命题管理人员和命题教师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命题管理水平,确保命题工作质量。

  2、建成并运行统一的全省网上服务系统和考务指挥系统,加大考务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为遏制考试违纪提供技术手段,为考试组织实施搭建工作平台,确保考试的安全、公平和质量。

  3、坚持发展,稳定规模

  采取有效措施,深入基层调研,寻找新的增长点,遏止学历教育生源流失和报考规模下滑,解决在籍考生增加和报考科次减少的矛盾,稳定考试规模,保持规模效应。各类考试年报考规模争取在50万人次左右,其中学历考试20万人次,非学历证书考试年报考10万人次,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其它考试20万人次。积极进行专科专业审批权下放的试点工作,主动与高职高专学校洽谈合作,鼓励在校生通过自考完成专升本阶段的学习,“十一五”末争取规模达到在校生总数的5%.

  4、建立社会化、开放型的学习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的办考理念,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职能转变,牢固树立“服务是软环境,硬任务,服务是品牌,是形象,更是竞争力”的观念。积极推进自考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甘肃自考网建设,建立具有自考特色的网络(电子)平台和管理系统,逐步实现自考辅导方式多样化、现代化。服务体系定位在服务领域广,服务内容全,参予部门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我所用,依托网络服务平台、电话声讯平台、邮政营业网络和各级考试机构的服务窗口,向社会提供多渠道的自考服务,让广大考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方便服务。

  5、转变观念,推进农村自考

  充分发挥自考优势,改进自考面向农村的工作方式和观念,强化农村社会助学体系建设,开设符合农村需要的专业和证书考试,以专业改革为龙头,配合当地政府支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参与和承担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育培训教育计划,形成符合甘肃地域经济特色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为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服务,为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6、加强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合作沟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搭建高等教育立交桥。

  发挥自考开放教育的优势,积极探索与普通、成人高等教育的结合,进一步创新与民办院校、网络教育等高等教育形式的合作机制,推进高职高专在校生参加自考本科学习的试点,与职业教育合作,加快职教类“双证书”教育发展步伐。按照全国考委颁发的《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免考的试行规定》,加强沟通,学分互认,搭建高等教育立交桥。

  7、大力发展各类非学历证书考试,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学习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十一五”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十一五”事业发展的战略构想,立足为社会提供安全、科学、规范、公正的考试服务,实现考试事业稳步发展。

  1、建立和完善考试安全监控体系,依法治考,确保考试安全、公平、公正。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工作机制,加大考务安全监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考试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治考,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进行制定创新,完善自考制度。

  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开拓创新”的原则,坚持质量和标准不动摇,抓住战略发展机遇,不断完善和创新自考制度,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进行结构调整,扩大服务面,在大力发展本科教育的同时,努力面向职业教育服务,面向农村,为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建立和完善自考各项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自学考试信息化;建立自考工作评价体系;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自考工作队伍。

  3、大力发展社会考试,打造精品考试项目。

  加强对现有的精品项目的研究,进一步提升项目质量,拓展考试服务功能。开发和培育适合社会需求、质量高、市场前景好的考试项目,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为资格准入、劳动就业和社会选拔人才服务。

  4、拓宽服务空间,构筑评价服务体系。

  开发安全、科学、高效、人性化的考试服务系统平台,丰富服务手段和方式;建立科学的数据统计工作机制,加强统计分析;加强考试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探索开发个性化、多样化考试评价服务,为个人学习与职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5、加强考试研究,构建核心竞争力。

  加强考试制度、考试标准体系、考试的信度和效度、适应性考试、诊断性考试等方面的研究,积极参与“教育考试科学研究专设课题计划”和全国教育考试“十一五”科研规划工作。着力解决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

  6、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

  建设以信息网为基础的办公和业务管理的服务支撑体系,逐步实现办公和业务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建立各类信息资源库,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基于信息的科学决策的能力;建立功能完善、信息丰富的公众考试服务平台,提高考试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为广大考生和社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7、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社会媒体的作用;整合宣传资源,创新宣传机制,丰富宣传内涵,围绕中心工作和重大事项做好主题宣传,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提高考试的社会影响力和可信力,为自学考试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8、为考生就业排忧解难

  自考毕业生享受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就业待遇,提高自考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一直是自考领域有待突破的难点。学习借鉴外省市的经验,将自考毕业生纳入我省毕业生就业管理范围,通过“双向选择”鼓励毕业生到基层服务。

  9、加强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培训制度

  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立足自主培养,“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高层次人才队伍,建立健全考试队伍的进修、培训制度,提升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制定切合实际的绩效考评办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人尽其才的工作氛围,提高管理效能。

  四、“十一五”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决策思维方式,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要实现“十一五”目标任务,必须转变思维,强调“序变思维、信息思维、跳棋思维”,实用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服务意识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站在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推进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的高度,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自考事业的发展,为自考机构实现战略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二)理顺关系,合理定位,整合资源

  着眼为全省教育全局服务,理顺关系,合理定位,顺应全省教育发展要求,主动为教育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积极争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

  加强对各市(州)自考机构的业务指导,建立新型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地自考机构的积极性和地区资源优势,同舟共济,共同促进我省自学考试事业的发展。

  树立资源转化意识,加强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拓展服务领域,全方位,多渠道谋求自考事业发展更大的资源空间。

  (三)建立、健全人才培训制度,加强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立足自主培养,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建立考试管理队伍的进修、培训制度,为市(州)考试机构及省考办内部人员提升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创造条件;设立专项基金,采取兼职、建立访学制度等多种形式,汇聚一批省内外知名的学科专家、考试测评专家以及其它从事考试研究的专家队伍。

  (四)加强财务管理,保障事业经费投入

  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效益;做好资金投向论证、分析,确保重点项目的经费投入。建立和完善财务监督机制,保证资产安全、完整。建立项目管理体制,加强项目论证及风险评估工作。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及时、准确提供财务信息。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

  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加强党风、行风及廉政建设,建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党政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人文氛围和精神风貌,增强凝聚力。

甘肃自考对外服务信息网

热门推荐
  • 报名报考
  • 自考资料
  • 自考解答
  • 历年真题

扫描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

新手指南 真题题库 课程下载 自考优势 在线答疑 关于我们
img

微信公众号

img
img

微信交流群

img
img

微信客服

img

联系方式

img咨询电话:021-65378891

友情链接

河北成人高考 广东自考报名 山西成考报名 山东成人高考报名 江苏成考报名 上海成考报名 初中教育 中学生必备网 南京北大青鸟 企源知识库 法律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