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上海启课自考网!为考生提供上海自考信息服务,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上海教育考试院www.shmeea.edu.cn为准

自考热线:021-65378891

距25年4月上海自考第二周已经开始

距2504期上海自考成绩查询30

所在位置:上海自考 > 教育资讯> 聚焦中国百年高校——高等教育变迁与启示

聚焦中国百年高校——高等教育变迁与启示

时间: 2022-03-30 23:24:47    文章来源:上海自考   作者:采老师   点击:

  目前在我国内地分布着8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75所,中央其他部门所属院校几十所,其余大部分院校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这些高等学府中,有许多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

  这些历史绵长的百年学府屹立于象牙塔林,一直都是学子和家长们竞相向往的圣地。下面就请跟随本专题的脚步,追寻历史的回音,探寻现实的发展,去拜访这些百年大学。

  核心提示:大学是现代文明的产物。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现代教育发展起步较晚。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有着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情境和路径,本质上是在一个反传统与否定过去的循环之中,而非立基于经验的传承。它不是中国社会内部和中国高等教育自身演进的逻辑结果,而是在借鉴外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转换而成,由于政治动荡、社会急剧变革等外在因素,高等教育频繁变化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突出特点。

  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难免疑惑:为何今日中国的大学会有如此布局;为何某个大学的某个特定专业具有难以匹敌的办学优势;为何从上世纪90年代起,很多院校忙着更名、合并,甚至理工科大学开始兴办文科,打出“恢复传统”的旗号?布局、优势、传统,这些和各大高校休戚相关乃至决定中国高等教育命运的关键问题,我们只有到历史中寻求答案。

  美国教育学家卡扎米亚斯说过这样一段话:“所有社会,在民族危机和重大事变时期之后,都有过重大教育改组的尝试。”或许这句话,用来描述我国百年高校的发展变化,再恰当不过。

  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这种教育的现代化并不是直接由传统教育的内部需求自然演变而来的,而是在外力的压迫下强行生成的。

  我国大学的历史始于清末的“洋务运动”和后来的“维新运动”,前者创建的主要有由“洋务派”领军人物盛宣怀创办的“北洋公学”(天津大学前身)和稍后的“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的前身);后者创建的主要有“京师大学堂及其师范馆”(今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之后的“北洋军阀”时代和中华民国时代,是我国大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出现了一大批世界的大学,如由北洋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陆续创建和发展的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大学的前身)、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西北大学等学府以及由民主爱国人士创办的私立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东吴大学、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学府和由外国教会创办的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圣约翰大学(今复旦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济大学等学府。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由清末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创办的“北大”“天大”“交大”等,组成了我国蔚蔚壮观的大学群。这些大学几乎培养了我国20世纪政治、文化、科技、艺术界所有的杰出人物,对整个20世纪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以后中国的大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中国的大学基本上由这些大学或者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

  1952年6月至9月,2021年4月上海自考考前冲刺,中央人民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经过全盘调整后,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数量从此前的108所大幅度增加到149所,而高校总数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后的183所,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高校丧失教学自主权,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私立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涉及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至深,一方面,我们可以清晰看见新中国大学为探索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而走过的艰辛历程;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人们理解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线索和注脚。这无疑是中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转折,将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鲜明地一分为二,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

  1992年起,由于观念上的转变,以及苏联解体等影响,中国逐渐开始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即由原先的苏联模式向欧美模式(主要是美国模式)转变。高校合并实际是一种教育资源的重组,是联合办学、优化资源配置的形式,是体制改革中体制变动最深、涉及各方利益最深的一种形式。于是各类专业院校又开始与综合性院校合并成新的综合性大学。

  1998年,中国的大学发生了自1952年院系大调整以来最为重大的事件,即由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合并为新“浙江大学”引发的“院校合并大潮”风行中国,“新北京大学”、“新武汉大学”、“新吉林大学”、“新山东大学”、“新四川大学”、“新中山大学”、“新西安交通大学”、“新同济大学”、“新东南大学”等一批新综合性大学相继出现,“求大”、“求全”一时之间几乎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题,倍受国内外瞩目。

  核心提示: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动荡、教育变革、社会转型,让很多高校在历史上都经历过多次改名、分拆或合并,这让校史追溯工作具备了一定的复杂性。加之缺乏校史认定的权威标准,导致不少高校在认定校史时标准不统一,例如有的以校址因素来确定校史,有的则以某一科系的历史来追根溯源。标准不统一必然导致争议。本专题基本以高校官方发布的校史为准,敬请读者注意。

  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即为中国学府,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聚集了各个历史时期众多学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上海自考备考心态。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秋节正式开学。1917年,复旦开始办理大学生本科业务,改名为复旦大学。李登辉先生1917~1937年担任校长。复旦升格为大学后学生也逐步增加。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之信念,于1896年筹款在上海徐家汇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

  1920年12月交通部所属四所学校定名交通大学,属国立大学性质。1921年5月,交通大学正式合组成立。从此交通大学这一校名虽历经风雨,却传承不辍。

  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

  1902年创建以来,她先后经历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

  武汉大学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所高等学府。

  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初名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从此,诞生了中国近代的所大学。1896年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1951年经院系调整更名为天津大学。

  历经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历史发展时期。迁徙分合、春华秋实,成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科教的重镇。

  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需要决定将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1994年和2000年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原四川大学始于1896年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原华西医科大学始于1910年美国等5个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合大学。

  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8月改称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内迁来陕,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8月复称国立西北大学。

  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几经风雨,几番离合,几度兴衰,三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20年代的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再到解放后的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于1988年再度更名为东南大学。

  事实上,作为中国最早的三所真正意义上的国立大学之一——1903年,根据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须设有三科方能称为大学的规定,其他各省都遵章将学堂改为高等学堂,全国仅有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称大学堂,山西大学堂早在1902年就已经诞生,迄今已经受住了一个多世纪风雨的洗礼,在历史的长廊里见证了中国近代教育的百年历史风云。

  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期间曾内迁经浙、赣、滇入川,1946年回迁上海并发展为以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济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专业最全的工科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前身是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1921年,北洋政府交通部组建交通大学。 1942年1月组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1964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建设大三线的精神,铁道部决定该校迁至四川峨眉。1972年,学校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总校迁往成都。2002年在成都犀浦建设新校区,遂形成今日“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

  福建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是我国建校最早的师范大学之一,前身为1907年由清朝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

  河南大学前身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古城开封清代贡院旧址诞生,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经院系调整,校本部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后又经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2008年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中国农业大学源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平原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 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迎来了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

  华中师范大学以1871年的文华书院为源头,以1903年文华书院大学部为起点,以1924年在文华大学基础上建立的华中大学为主体,以华中大学、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等多元结合为前身,学校在发展中曾几易校名。1951年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华中大学合并组建时,学校名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中华大学、湖北教育学院等并入后,学校改名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现名。

  教育关乎民族兴衰,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已走过百余年的历史,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回顾历史,面对未来。国家提出要继续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这对于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百年名校也必将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的百年名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如何以史为鉴,把握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直面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全社会积极关注、学术界认真研讨的重要问题。

热门推荐
  • 报名报考
  • 自考资料
  • 自考解答
  • 历年真题

扫描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

新手指南 真题题库 课程下载 自考优势 在线答疑 关于我们
img

微信公众号

img
img

微信交流群

img
img

微信客服

img

联系方式

img咨询电话:021-65378891

友情链接

河北成人高考 广东自考报名 山西成考报名 山东成人高考报名 江苏成考报名 上海成考报名 初中教育 中学生必备网 南京北大青鸟 企源知识库 法律条款